设计之旅——去博物馆看设计

2017-4-14 19:09:45  出处:其他  作者:佚名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设计塑造的世界里。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枚回形针,纵观近两百年来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突飞猛进的演化史,设计总是通过解决问题让生活更美好。虽比不上艺术品的稀缺性和独一性,然而当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设计品被当作艺术般收藏进博物馆放到聚光灯下被重新审视时,就会散发不一样的光芒—那是设计师们在发现并解决问题、追求更高审美的不断探索中闪烁的智慧之光。去年年底伦敦标志性的The Design Museum 乔迁新址,无疑在设计圈和博物馆界引发关注和热议,也让我们看到在西方国家成熟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设计史发展背景下,设计类博物馆的百花齐放。反观因历史原因历经设计断层的中国,在设计博物馆领域几乎是片空白。所幸,这片空白的土壤迎来了春暖土润的时节,正在酝酿萌芽,无论是雄心勃勃放眼亚洲设计的香港M+ 视觉文化博物馆,还是西风东渐、古今中外交融的深圳设计互联,这应该是设计博物馆在中国发声的最好时机。

  日常生活即设计

  从泰晤士河南岸Shad Thames街区原香蕉仓库改造的“白盒子”,搬来肯辛顿博物馆街区素有“公园帐篷”之称的前英国联邦中心不过4个月,伦敦设计博物馆已经吸引了超过30万名参观者光临,其中不乏大量的非专业观众。对于力求通过稀松平常之物来定义何为设计的博物馆来说,这样的成绩无疑意义深远。相较于邻居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展现的古典艺术与设计、蛇形画廊的先锋、皇家美术研究院的珍贵画作,在伦敦设计博物馆里,设计从新奇特回归日常。稀松平常的量产工业设计产品和批判性极强的特展不再将设计作为展览主体,而是作为媒介,启发大众思考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1

  若要理解设计博物馆对自身的定位,就不能不从80年代初创始人Terence Conran在V&A地下室发起的“锅炉房项目”说起。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现代主义逐渐兴起,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继展现出对量产工业设计品的收藏兴趣。在英国,Conran的“锅炉房项目”即是第一批对“高高在上”的设计进行反思的机构。其1981年的揭幕展览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所使用的设计”,矛头直指业界对设计纯装饰性作用的肤浅理解。自此以后,即便整个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博物馆始终站在大众文化的立场,甚至有意弱化设计品自身的主角光环,用设计博物馆联合总监Alice Black的话来说:“你可能很难在这里找到精美的手工艺品、弄潮儿的先锋设计或某件昂贵的家具。因为在我们看来,设计扎根日常,设计无处不在。”

1

  2017年,6个特展将在这个较旧址大3倍的新家里依次拉开序幕,且都无一例外地突破了单一展品类别的边界,将设计看作一种媒介,启发大众思考。开馆大展“惧与爱”(Fear and love)就涵盖了时尚、数码、装置、高科技等一系列作品,里面有这么一个机器人装置,时刻跟在参观者背后跑。这组作品其实暗示着人与人工智慧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被人类所创造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人类?5月下旬即将上演的“加利福尼亚”展则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美国加州能孕育出诸如苹果、谷歌、airbnb等等数量惊人且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设计。“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们生活的世界失去了归属感。我认为博物馆有义务让人们知道未来居住空间存在的可能,同时,继续呈现一些带来灵感的展览。博物馆是一个公共言论的阵地,”Alice说。而作为承载这一理想的全新舞台,由历史建筑改建而来的伦敦设计博物馆新馆从建筑开始就充满了看头。

  始建于1957年的原始建筑,由大名鼎鼎的Robert Matthew Johnson-Marshall& Partners事务所操刀建造,使其成为英国战后建筑的代表作。2012年,新馆的改造方案花落英国建筑师John Pawson。兴许是缘分,Pawson早在1984年就曾为“锅炉房项目”的“手作工具”展设计了两个需要参观者弯腰才能观看的长条斜边展台,对设计博物馆的空间需求可谓了如指掌。为了不与过去断裂,建筑内部结构的改造从解放中庭开始。拆除了原本立于中心的挑高圆形平台,原建筑最值得称道的复杂屋顶结构被直白地暴露于参观者眼前。其强烈的历史感与建筑师拿手的极简风完美融合,模糊了维度的边界。合围屋顶的三层开放式楼面,在水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建,并重新划分出清晰的功能。整个场域在视觉上既因为开敞交错而一目了然,又因为动线结构的丰富而时时刻刻充满变化。Pawson称这种状态为“眼界直达氛围”。

1

  仿佛是最佳注解,只要进入伦敦设计博物馆,参观者几乎可以从任何角度看见顶层正中的醒目灯箱,循环播放着设计师(Designer)、生产者(Maker)和使用者(User)3个既独立又构成闭环的单词—这里便是馆藏展的所在地。在设计博物馆搬家之前,通过社交平台,馆方邀请观众对其3500件永久收藏进行投票,选出250件大众眼中让生活变得更好的设计品,挂在馆藏展入口的墙面上,成为一种互动与启示。你可能会惊讶最终获胜的产品类别五花八门—阿迪达斯运动鞋、李维斯牛仔裤、可乐罐,甚至还有参观者捐赠的代表中国量产的飞鸽牌自行车……比起结果,设计的过程和其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无疑更加重要。伦敦设计博物馆对于设计本质的反思从“锅炉房项目”时代开始就没有改变。如果设计是一双慧眼,那么它所折射的,是我们脚下最真实的世界。

  立足亚洲设计

  香港西九龙填海而成的土地上,现在仍是一片井然有序作业着的建筑工地。大约两年后的2019年,这里将矗立起一幢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崭新建筑—由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港视觉文化M+博物馆,旨在打造成世界级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已为之筹备5年多的M+设计及建筑首席策展人AricChen坦言,建一个博物馆,需要时间。设计将会成为M+博物馆的核心范畴,为其视觉文化命题增添了广度、深度和即时性。所幸,距博物馆大楼建址不远处,已于去年开幕的M+展亭,成为M+博物馆落成开业前举办展览的固定场地,能让人先睹为快。

1

  “形流意动:M+设计藏品”作为在M+展亭内举办过的第一个设计展,首度公开展出了M+不断演进的跨领域设计馆藏,用现有馆藏简述了近两个世纪的亚洲设计史。设计展品包罗万象:有二战后日本设计师如Sori Yanagi和Isamu Kenmochi的设计,有195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霓虹标识的设计草图,也有Pinwu和李鼐含等中国设计师以当代方式重新诠释传统工艺的作品,更有DJI Phantom 1无人机、表情符号、瓷器、机器人、椅子……“我们想要展示我们设计藏品的广度、多元化和野心,也对‘设计’有更广义的定义,”Aric Chen说。

1

  由Aric Chen主策划的“形流意动”展览源于一个简单的出发点—展示M+如何建立设计馆藏。简单来说,M+决定购藏什么,是立足于作品本身的。挑选的标准一方面是从作品设计背后的意图去考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有好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则会从更广泛的角度,考量作品如何作用于更广泛历史背景下的、概念性的、主体性的叙述中。“策展人主导制”是M+收集馆藏过程中的关键,由4位设计与建筑领域策展人组成的团队做着最核心的执行,每一位都会提藏品建议,经由全体讨论后,如果全票通过,就提交通过提案。在Aric Chen看来,M+在很多方面的强项和优势就倚赖于策展人和策展自由度被尊重的程度。目前已有的六千多件馆藏中,有将近3000件是有关设计和建筑的,都是策展人在过去4年间积累的,还会有更多陆续购藏进来。

1

  馆藏设计品中不乏Aric Chen的心头好,例如藏品中最大的一件—由日本设计师Shiro Kuramata设计的一家1988年东京Sushi餐厅的整个室内和外立面部分。“作为20世纪晚期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Shiro Kuramata融合材料、故事性和智慧,做出了充满诗意的设计。这件大体量的藏品以一个整体景象的方式集中展现了他的设计哲思。”通过馆藏,M+正在重构20世纪设计史中一些重要领域,建构亚洲鲜为人知的设计叙述,并以自有的视角反思全球现有的经典设计叙述。Aric Chen总结:“我希望M+能展现一个‘国际化’的博物馆,也能是‘亚洲的’。”

  见证中国人生活的设计

  “设计”一词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也仅仅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无处不在的设计,往往因为量产的普及性和实用性而被忽略。在上海,有这样一座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收藏了自1949年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量产工业设计品,展示了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我们办馆的理念,是在全球设计语境下考量,以历史的姿态审视中国工业设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也探索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馆长沈榆说。

1

  创建于2010年的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位于上海国际设计中心3号楼,拥有三千多件馆藏,包括大量的实物展品、文献、影像资料等。除了充满怀旧感的历史物件,更收入了当代本土设计师如吕永中、王杨、侯正光等人的家具家居设计品。在博物馆的策展部分,分为4个主题展区:常设展区是“30年·300件: 国人的记忆展”,展示了从1949年至1979年沪上百姓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国产设计品,是中国工业设计档案研究的视觉呈现;将设计与艺术和科学跨界对话的科普特色展区“TAD展”;充满互动和科教性的DIY展区“造‘悟’梦想家”;以及更多元化的临时展展区,2017年的主题展览为“物尽材用”展,呈现了一个全新演绎的材料世界,也重新诠释了材料与生活的关系。

  私人设计博物馆先行者

  和公立博物馆相较,一个私人设计博物馆的诞生,背后是创始人对设计倾注的无限热忱。在上海一栋经过改造设计的百年老棉纱厂发电站厂房,陈列着一千多件工业设计品,这是工业设计师杨明洁在过去十多年间的私人收藏。“我们如果去看工业革命至今的产品,就可以从不同的年代、地区、族群和审美中找到很多答案,这也是我想要收藏这么多件古董工业品并创立这个博物馆的原因之一。”

  如今这个6层楼高、5000平方米的老厂房建筑主体内,划分了历史馆、现代馆和未来馆3个展区。历史馆呈现了杨明洁的收藏主体—来自世界各地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各类与生活相关的工业产品。除了认同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身为工业设计师的社会使命感让他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让公众了解更多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些旧物品记录着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审美与文明,并且可以对公众传播与普及设计文化。”现代馆则展示了杨明洁获奖的诸多当代设计作品,而未来馆则成为探讨材料更多可能性的众多创新实验室。”

  借势V&A

  三月的深圳设计周刚落下帷幕,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也在持续酝酿中,这座被冠以“设计之都”的城市里,“设计”已成为不容小觑的软实力。将于今年10月在深圳蛇口开幕的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似乎更成为锦上添花的一笔。作为一个新型综合文化平台,设计互联即将运营呈现一座形式新颖的设计博物馆。“这不仅是展示设计品的博物馆,更是个孵化多元的公众项目,以激活设计成为社会催化剂的新型文化平台,使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生活、设计与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更紧密。”设计互联馆长Ole Bouman说。

1

  这座设计博物馆由V&A展馆、观复博物馆深圳馆、主展厅、剧场和滨海多功能发布厅组成,都坐落在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新陈代谢派建筑大师Fumihiko Maki主持的日本槙综合计画事务所担纲建筑设计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内(上图)。其中,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和位于伦敦的世界级艺术与设计博物馆—V&A博物馆合作呈现的V&A展馆。位于建筑体一楼的V&A展厅占地八百多平米,将会从V&A的永久性馆藏中精选出约250件来自世界各地的,涵盖时尚、摄影、家具、产品与平面设计、戏剧和表演等多个领域的藏品,以20、21世纪的作品为主,其中还有两件V&A新近纳入馆藏的与深圳相关的产品—这些都会在为期两年的半永久性开幕展“Values of Design”(设计的价值)上呈现出来,分7个主题进行策展,让人一睹全球范围内广博丰富的现当代设计典范。“设计是门能惠及普罗大众的学科,也能引发批判性的思考,我期望这个开幕展能带领观众一起探讨设计是如何对生活产生影响的。”设计互联旗下V&A展馆主管Luisa Elena Mengoni说道。除了展览的呈现,设计互联和V&A的深度合作还体现在博物馆建立和运营方面的专业咨询、中国员工的培训,以及由展览延伸出的一系列公共项目等。

  一楼空间内,还有一个展示中国晚清之前装饰艺术品和实用艺术品的观复博物馆展厅,与侧重于20、21世纪全球范围内设计品的V&A展厅形成对话。用于临时展览的主展厅,则会关注年轻的中国设计师作品和充满未来图景的设计中的数字科技,开幕展“Minding the Digital”(数字思维)更是面向设计的未来,在策展上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于是,3个展厅将以“设计”为线索,共同构织出全球视野下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的设计创造宏图。

  植根东方美学的艺术设计

  这是一座目前还在设计图纸上的美术馆,暂定命名“圆美术馆”。日本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的设计方案以“圆”造型为灵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东方语境下的哲思,也可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追本溯“源”,契合着美术馆的两位创始人宋涛和闫震的期望—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梳理中国艺术设计史,并探索中国艺术设计的未来。

1

  美术馆定址在苏州—这个目前为止中国传统文化和“百工”(当时的设计)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似乎是一种传承。“中国的当代设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兴,通过收集、整理当代中国设计师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追溯其受影响的历史背景,我们想要梳理中国当代设计史的脉络,从‘人’和‘历史’两个方面去阐释。”发起人兼馆长宋涛说道。宋涛一直以来想创办一家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设计博物馆,树立中国自有的文化自信,向全世界发声,而现下在他看来正是“最好的时机”。圆美术馆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也是传统与未来的碰撞。因为对传统艺术的扎实研究,能为当代艺术设计的探索和发生提供更好的灵感。在馆藏部分,除了自造社数十年来的积累,宋涛还在不断地挖掘有创作才华的年轻设计师。展览形式上,圆美术馆也在探索更丰富多元的形式,强调展览的互动性和新媒体的运用。“展览只是前端的环节,后续还会和许多设计类院校学生进行产学联动,更会连通各个设计产业链。”闫震说道。圆美术馆一期的展馆会先依托某个现有建筑的改造完成,计划在今年内开馆。黑川雅之的建筑设计方案则会在二期全新选址建成,成为今后的主要展馆。

责任编辑:zhangqiaorong
公众号二维码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