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基因之思辨

2015-10-28 16:51:51  出处:其他  作者:佚名  

  继增刊《东方基因》发布上市后,由《ELLE DECORATION家居廊》发起的追溯东方文化脉络、梳理东方基因、探讨设计趋势的寻根之旅上,“东方基因—亚洲设计趋势论坛”在2015北京设计周期间的举办为这个话题再度加温,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论坛特邀嘉宾都是业内颇有建树的设计师,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设计语言,却因或多或少共享的“东方基因”,让这场讨论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我们还特别邀请了《ELLE DECOR》日本版品牌总监木田隆子女士作为其他亚洲版本的代表,参与了论坛的讨论。总结和探寻东方设计的来龙去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归我们的文化根源,让我们更从容地体验艺术与设计的美好,并推动亚洲设计持续性的良性发展。DECO也分别采访了4位设计师,希望他们的回答能带给读者更加不一样的启迪。这个话题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一切才刚开始,我们只是抛砖引玉。(策划:本刊编辑部 造型:廖亚杰 摄影:Santiago Barrio 采访、文:Yuting 编辑:Yuting )

设计师(左起)梁建国、王玉麟、卢志荣、柳原照弘、
设计师(左起)王玉麟、卢志荣、木田隆子、柳原照弘、梁建国

  您受到过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迄今为止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5岁时在邻居那儿见到的齐白石的画,他家收藏了很多,我就拿毛边纸临摹,说不出为什么,就是喜欢,可能这就是所谓“基因”的效用吧。第二个启发点是我做陶瓷学徒的3年。直到现在我都对那时每天发生的一切记得很清楚,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打开水,扫地,谁有困难帮谁,就是这样。这3年改变的是我的态度。在中国师傅收徒弟的学徒制度,要先历练人的态度,历练所有的一切,看你是不是可以接受的人,而不是直接传授技术的几句话。

  在对中国传统元素“形似”和“神似”的实践中,你是如何在设计中做到平衡的?

  一个空间好不好,就是一种感觉,会规范你在其间的所有行为和反应。只有以神似的方式去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而神似是内在的,对设计师的内在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就像我们谈论的东方基因,有时候难以言说,但就是能传达给人一种东方意境的感觉。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未来,就我们东方人的需求,特别是中国人未来的设计,需要的就是这种“神似”。

  “设计的当代性”是你一直强调的,那么在“东方意境”的设计中如何完美地实践当代性?

  我做过的作品都是具有当代性的,包括故宫的项目。我从进故宫第一天开始就一直有这样的野心,希望一百年之后当人们看故宫,能知道这就是21世纪初该有的风格。我不愿意简单地重复过去。就像我做的老房子,木梁只是个装饰和记号,关键还是当下的生活,就这么简单。

  你认为符合当代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的室内设计,应该有怎样的理想状态?

  我慢慢开始发现,待在一个空间觉得舒服,容易放松下来,说明这就是你想要的空间。在我的理念里,没有必要把客厅、茶室和餐厅等分得很清楚,所有的空间都在一起了,一进去南北通风,会觉得这个房子特别大。除了睡觉的卧室是分开的,中国文化里,卧室一定要小而私密,聚气。在居然之家做的“梁建国之家”也算是我理想中的家应该有的样子,既能融会贯通,又能相互独立,各个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隔断,包括之后和一些地产商合作的样板间也是沿袭了这种风格,说明市场还是接受的。

  在增刊《东方基因》中,我们总结了11个东方基因,您对于“东方基因”有着怎样的理解或总结?

  最能代表东方的还是道家思想。其实道家思想是全人类都可以去理解的思想体系。今天我们通俗点说就是禅宗思想,禅并不等同于简单,它有很深的哲学在里面,是一般自然主义思想。还有就是更深层次的一种意淫思想,发自内心但保有一份距离感。

  在您的设计项目中,“东方的”和“西方的(当代全球化影响下的设计风格)”设计元素,是如何在一个空间中平衡并完美结合的?

  空间绝对不是纯粹的一种形式,它有着很深奥的哲学跟精神层面在里面。不管东方或者西方,都一定要以人为出发点,思考设计跟人与空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它的风格就孕育而生了。东方人有东方人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必需的这种应用的硬体设施,去与地理环境对话。因此产生了东方应有的空间态度。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之下,绝不仅仅是好看与否,要能够跟自然对话,跟环境对话,这样子你才会真正住得舒服。在东方文化中,人和空间两者之间理想的关系和互动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存在的?所谓的理想关系,其实就是空间有尺度,比例有美感,机能能和谐。具体说就是,不管空间的尺度是大还是小,都应该寻找到最好的比例关系,此外,其实人与空间的关系,最重要还是在于所谓的机能。

  在你操刀设计的高端住宅项目中,有没有特别具有东方情怀的案例?

  很多有钱人认为豪宅要雕梁画栋、琳琅满目。台北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豪宅楼盘叫“帝宝”,当我受邀做样板间的时候,完全推翻了既有的想法和概念,而是做了“民居式院落的住宅空间”,用一个平面楼层去表现民居前庭后院的形式。这个推翻前例的案子,甫一完成还未公开就被卖掉了。

  你认为怎样的家空间才是最适宜亚洲人,乃至东方人生活方式和文化根基的?

  我在室内设计上一贯的做法是做“减法”,尽量减少空间的符号,让人不要有太多的联想。以人为本,表达人与空间、与自然、与环境的对话。那样,人才能真正得到一种跟空间互动的灵气。那种沉静就是人最后追寻的某种归属感,在家中回归到沉静,才可以休息,才能再创造另一个高峰。所以家的空间最终求的是安定,而不是一般商业空间追求刺激和使人兴奋的效果。我们如何整合各个领域的设计、建筑、工业、视觉传达,还有产品设计等,在空间里达到一种协调和融合,那就是所谓的“design group”的概念。所有这一切在空间里面会产生一种协调性。美学里有一句话叫做“数大便是美”,即当一个同样的物件变成一群时,就会形成一个所谓的画面,那个画面是舒服的、平衡的、给人安定感的。

  您认为未来的亚洲室内设计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如何发展才能和西方的室内设计有着质的区别?

  将空间的符号降到最低,将视觉做最深的延展,将心灵尺度放到最大。所谓的美感是经过历史累积下来的经验,美的基础来自于过去对美的记忆,例如传统家具的比例和版型等,作为使用者最直观的就是可以感受到这种舒服,因为这是经过历史的沉淀的。

  在《东方基因》中,我们总结了11个东方基因,您对于“东方基因”有着怎样的理解或总结吗?

  我们谈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基因,就肯定要说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哲学。有种哲学叫“天人合一”,哲学跟生活有绝对关系,你如何把“天人合一”的哲学导引到生活空间里面来,那个叫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您影响最深的什么?又是如何在您的设计中体现的?

  我不认为有特定的文化要素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在我心里一直住着“一个理想的中国人该有的形象”,所以在我的设计也往往有所映射。某种程度上,我想要表达出“完美的中国人”的形象——诗意、内敛、平和、沉静、宽容,并对“怎样更有品质地生活”有深刻的思考。

  “以诗为用,以用为诗”是你在推出“一方”系列时强调的理念,之所以提倡“在日常生活的所用之物中寻找诗意”,是否因为你观察到这正是当下产品设计中所缺失的?

  “一方”的产品除了具备基本的功能性,还带着一种“艺术性的”或“诗意的”功能性,后者也正是我观察到很多产品设计所缺失的。我们需要一些诗意的触动点,在更深层面和世界产生共鸣并感受到舒适,而不光是停留在对材料的感触上。很多设计或许有着炫目的外观,但缺乏一种深层次的力量去触动心灵。

  从在意大利设计界得到广泛的认可、为许多大牌设计家具,到如今创办自己的“一方”品牌,您在设计手法上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我觉得我并没有改变太多,而是一直遵循着自己坚信的“什么是好设计”的敏感度。从建筑到室内设计,再到家具,再到产品,改变的或许只是体量,但在设计理念上是一脉相承,并互相影响的。“一方”品牌的诞生,也是源于有时候我在展示自己的家具时,希望有一些相呼应的产品来共同表达一致的设计理念。

  在通过设计复兴传统工艺方面,你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又有什么具有“东方意境”的代表作?

  如果你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回顾前人创造的那些建筑和产品,就会感叹能从中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我们似乎容易陷入一种“接下来是什么?”的怪圈,而忽视了过去已有的东西。事实上,历史上存在过的每个工艺设计,都蕴藏着极好的理念,只是没有被更深地发掘或利用。例如我设计的苏州双面绣“看见·戏石屏风”就是一个例子,但如何用一种当代的方式将双面刺绣这种传统手工艺表达在空间中,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我曾经受邀为意大利Valli&Valli门窗五金品牌设计的门把手,设计中表达出来的谦逊、使用的灵活性,对危险性的周全考量 ——都体现了东方文化和东方意境。

  投身对传统文化传承并创新的中国原创设计,你认为在未来应该走向何方?

  如果仅仅是自我沉溺于文化符号和象征中,中国设计是走不远的。我们必须非常明确自己以及想要输出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是什么,那样的话,我们也没必要标榜自己是“东方的”或“西方的”,而是真正做出触动人心的设计。

  在你看来,“东方的”设计和“西方的(当代全球化影响下的设计风格)”设计,有着怎样的界限?又有着怎样的融合之处?

  过去西方和东方之间确实有些不同,透过长长的丝路模糊地联系着,我认为没有明确的界线。就像寒冷的国度与炎热的国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我想,模糊地连接就是这个世界成立的特点。所谓模糊,指的是所有国家、地点都没有清楚的连结或分界。

  “留白”是你的设计作品中非常显著的一个共性,也是东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请问你是如何解读这种设计手法的?

  在日本,各种空间里的空白都有重要意义。比起满月,稍微有缺的月亮更加美丽。白色,或者说留白,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日本人能感知未完成状态中的美感,不完美事物的存在,意味着人力的介入能使之完美。例如看到一个花瓶,欣赏的不是那花瓶本身的美,而是感知它与插了花的房间形成和谐的美。若无法与空间协调,设计再美的花瓶也没有价值。我的工作经常是想象着人带入的影响,据此创造空白。

  你在创作中,有没有受到过哪些文化的影响或启发?

  我对饮食文化非常感兴趣。饮食这种日常行为会因地域不同而有用具、方法的差异。此外,大量的外来文化也给我许多启发,特别是北欧的生活方式和设计,以及人的本身。第一次造访北欧时,我发现他们过着简单而优美的生活,而简单优美的生活,在日本几乎看不到了。北欧人让我重新思考,大量消费中产生的设计究竟有哪些是必要的。

  好的设计,在符合功能主义和现代审美的同时,也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例如你作为“1616/Arita Japan”(有田烧系列)的设计总监,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上,也一直做着创新的探索,能分享你对日本乃至东方范围内传统工艺的理解么?

  日本还保留许多今日欧洲已经少见的手艺、手工。多数欧美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效率,因此将制造流程改造为不需人力而能量产。在日本,虽有汽车工业效法欧美朝工业化迈进,但仍留存着需要人力作业的工艺生产,这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保留细致手艺的制作,于是非常必要。未来,大量制造的时代将会有巨大的转变。除了陶瓷,日本还留存着玻璃、漆器、木作等各种工艺,可以说亚洲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接下来如何保存工艺技术,是世界性的问题,日本这个正面的实例必须继续努力下去。

  在你的作品中,你认为哪件最能表达东方情怀?

  我想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有田烧计划。有田烧自日本诞生已有400年的历史,但与韩国、中国也有关系。此外,虽然曾经透过东印度公司与欧洲产生连结,现在却几乎没有了。因此,我期望如过去一般与其他国家有所连结,制作接受世界各地影响的陶器。

  作为一名根植日本的产品设计师,你认为日本设计在现代整个亚洲乃至东方文化语境中,肩负着怎样的角色?若以东方或西方的地域角度来看,“日本人”的概念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亚洲各国在渊远的历史中相互影响形成文化,我不认为日本人拥有什么特殊的东西。未来也是如此,不需特别着眼日本,各地的牵连影响将更加重要。

  更多内容请参阅《ELLE DECORATION家居廊》2015年11月刊。

责任编辑:liupei1
公众号二维码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